大学生(毕业生)人事档案,党组织关系,团组织关系相关问题
大学生(毕业生)人事档案,党组织关系,团组织关系相关问题
毕业了,为了这个档案真的是搞得心力交瘁,不过差不多算是搞明白了90%了。分享一下经验和注意事项。
以下的”档案“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就是说的人事档案。党组织档案会特别说明。

我来说一下档案相关注意事项和毕业时处理档案经常遇到的问题。重点说一下党组织关系,因为这个东西是最麻烦的,是让我心力交瘁的根源。
人事档案这个东西,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特色,应该是从苏联老大哥那里学习的。虽然在日益信息化的现代越来越显得落后,但基于种种限制,档案制度应该还会长期保持。
首先大家一定要重视个人档案,不能不管不顾,这关系到你的社保,评职称,离退休之类的问题,如果你以后要去事业单位,或者要在国内读研读博,没有档案你更是寸步难行。
人事档案是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
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等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档案。
人事档案是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特色,它是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证据,与个人工资待遇、社会劳动保障、组织关系紧密挂钩,具有法律效用,是记载人生轨迹的重要依据。高校学生档案则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及各种社会实践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大学生就业及其今后各单位选拔、任用、考核的主要依据。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相当重要。
提供保管档案的服务的机构各地人才市场、各区、县人才市场及街道办等。按照我国档案法、干部档案工作条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属于国家法定、强制执行、归口管理的公共信息,个人不得截留和销毁。
档案丢失需进行补档,也就是说,持有者需回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原工作单位,补齐相关证明材料,因为档案未归档会影响到入党、升学等,影响自己评定职称、考研政审、劳动保险及日后的离退休手续办理,也会影响到自己出国留学。如果有考公务员的意向,档案必须保管好。
人事档案不能由个人保管,你可能说,我都没见过我的人事档案,我有人事档案吗?如果你一辈子不工作不上学,还真可能没有你的人事档案,但只要你工作了或者你上学上到了高中,那就肯定有你的人事档案。(理论上,应该从小学开始就有档案,但现实是,大部分省份小学初中根本没有档案)
档案的转移保存都不能是个人,只能寄存在有档案管理资格的相关部门,比如人社局,少数大型公司也有自己的档案部门。转移的时候也是你申请,然后部门之间对接邮寄,不能个人拿着带过去。档案里边很多材料是你自己手写上去的。只不过你写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东西会被放进你的档案。
档案邮寄都是走EMS,好像公务员政审等要求严格的,必须走机要邮寄,但是据说机要邮寄中途不可查,并且非常慢。
2015年5月起,我国各地人才交流中心、高校都接到了来自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通知:自今年6月1日起,各大专院校、人社部门及所属各级人才交流中心的各类“大学档案”不再通过邮政机要通信渠道传递,移交当地邮政公司办理。这意味着,我国60余年递寄大学生档案走机要的历史画上句号。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608/c1001-27117587.html
引自人民网
20200109更新:我去人社局问了,转移的时候发ems还是发机要,主要看你新的接收单位怎么要求,接收单位要求必须机要,发出单位还是会发机要的,要不然就默认EMS了。
一般是高中根据你考上的大学,直接把档案发到你的大学档案馆,EMS过来,有邮寄存根,一般丢不了。等档案馆那边收到的档案差不多齐了,档案馆会通知辅导员,让辅导员带人去处理。
大一的时候,我是班长,全班的档案都是我初始整理的,档案馆会通知每个班的班长去开会,普及一下档案相关知识,也就是我上边说的那些,让大家重视。开完会就分批叫每个班班长去档案馆,在老师的指挥下处理档案。为啥要处理档案呢,因为每次转移档案的时候,都会封口,然后邮寄到新的档案管理单位,新单位要拆开你的档案,查看是否齐全真实,查完了就装到新档案袋里边一直开着口,在你学习工作期间补充新的档案材料,当你要调走或者毕业的时候再重新封口邮寄走。(每次档案转移都会有一个新档案袋,不管你的旧档案袋上有没有内容,是否坏了,千万不要丢弃,如果旧档案袋不好放,可以折叠,但不能丢,旧档案袋也是你新档案的一部分,丢了问题不算很大,但按规定就是不能丢)
不同省份的档案真的是千差万别,有的省份档案特别详实,高中会考成绩,入团申请书,体检报告,毕业证明,巴拉巴拉的,有的省份就两三张纸。。。袋子也不尽相同,有的密封条结实的不行,有的直接开着口,有的档案袋上写着档案里边有啥,有的档案袋就一个名字。我印象中,南方省份的档案详实度,密封程度要普遍比北方省份高不少。(根据我模糊的记忆,吉林省档案都没封口,好像就这个省份没封口,但档案里边东西很多,河北省应该是档案里边东西最少的省份之一。广东省的档案是密封最严的。)
我的工作就是把他们的档案拆开,然后清点里边的东西,在一张清点表打勾(这里真的记不清了,要么是每个档案新放一张清点条子,要么就是直接写在新档案外皮),然后放到大学档案馆给的新袋子里边,不封口放回去,就结束了。这时候我就有机会操作他们的档案,比如高中违纪犯过记录之类的,开个玩笑而已。其实高中说的违纪记入档案,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吓唬人的,根本就不会真放进去,而且等你快高考了,还会给你个机会,让你写个检查给你取消掉,其实就是给你一个台阶下,大学里边的违纪也大多数是这样的,在你毕业前会给你一个机会消掉。但在大学里,考试作弊被校级巡考组抓到或者被监考老师上报学校,真的会有记录放到你的档案里,甚至取消你的学位证。
开那个会是只有班长去的,去档案馆整理档案是班长+团支书。当时组织我们开会,还给我们说,为了保证档案工作的前后统一性,每个班处理刚入学时档案的学生就会成为这个班的档案负责人,一直到毕业,整个班的档案相关问题都是档案负责人处理。。。当时还觉得上了贼船,其实从那次以后一直到毕业,我都没再碰过档案。
前边算是讲故事,也可以理解成废话,下边开始说说大学生毕业时的档案相关问题。
1.毕业时人事档案相关问题
大学毕业时,人事档案和党团档案都是装在同一个袋子里的。如果你没入党,就没有党组织档案。团组织档案大多数人都有,因为都是团员。如果没有团组织档案的话,也不用着急。根据我的理解,团组织档案不是很重要,如果以后不想入党,那团组织档案丢没丢真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毕业前,会统计所有人的毕业去向,考研?工作?是否已经签了三方?如果考研考上了,就直接邮寄到你的读研院校。如果签好了三方,你可以把档案发到你的工作单位所在地的人社局(人才中心),如果是正规大公司,也可以直接发到公司档案部门。如果你暂时没考上研,也没有工作,那只能默认发到你的户口所在地的地级市(这一点我明确问过,最少我们学校是只能发到地级市,不给发到县级)。
会发给你一个报到证,如果你顺利毕业了,并且没有应届考上研,就有你的报到证,上边写着你的档案邮寄单位和档案接收单位,由你自己保管,在我多次咨询以后,确定这个东西全国范围内都是有两年有效期(这条政策全国统一),但我们学校可能是为了催促我们赶紧落实档案吧,我们学校的报到证上边写着只有三个月有效期。
报到证是毕业生转移人事档案关系和户口关系的凭证。
报到证,由原来“派遣证”转化而来,是应届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全日制,也就是统招生)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的凭证,也是毕业生参加工作时间的初始记载和凭证。毕业生到就业单位报到时,须持“报到证”。由教育部印制,省、市、自治区教委(教育厅)签发,分上下两联,上联交毕业生本人报到使用,下联由学校装入毕业生档案。
报到证是毕业生转移人事档案关系和户口关系的凭证。
报到证的用途主要包括:1)是教育主管部门正式派遣毕业生的凭证;2)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的凭证;3)是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重要证明;4)是任何一个合法的人才中心、档案管理机构接收毕业生档案的证明;5)是用人单位给毕业生落户、接管档案的重要凭证;6)是毕业生的干部身份证明。
报到证签发时的原始状态应为打印在一张纸上的两联,一联是报到证(研究生粉色,本、专科生蓝色,中专生浅绿色),毕业时由学校发给毕业生;另一联是就业通知书(白色),作为档案材料装入档案中。
理论上,没参加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是可以保留应届身份两年的,但我一直没弄懂这个问题。
你后边需要做的就是,确定档案接收单位收到了你的档案以后,拿着报到证去办理档案接收手续。有人觉得反正我档案到了人社局了,我暂时也用不到,没必要拿着报到证去办理手续。如果你不办理报到证相关手续,那么就算档案发到了人社局,也仅仅只是发到那,根本不算寄存在人家那了,这时候你的档案人家也没拆封,你不能查档案,不能调动档案。你必须要拿着报到证去办理报到手续,才算真正寄存在那里了,才能进行档案相关操作。如果你打算二战,可以先不管报到证,但一定要保存好。
有一种特殊情况,叫做死档,简单说,就是你的档案一直没放在正规机构管理,存在个人修改档案的可能,正规机构不再承认你的档案是有效的了,所以之后也没单位肯接收你的档案了。虽然说档案是不能个人保存的,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或路子,拿到了自己的档案,然后你长期自己保存甚至丢了,以后用档案的时候就没法给你办理了。或者是你一直没去办理报道手续,超过了两年,也可能会导致死档甚至丢档。
报到证丢了超级麻烦,要登报做遗失声明,要填各种表,跑各个部门。
没有办理报到手续,或者丢了报到证,问题都不大,但千万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人事档案搞丢了,搞丢了以后,你要去你以前呆过的所有学校或单位,一样一样的把里边的东西补回来,这个过程你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你就住地级市的市区,那不存在问题了,拿着证去就行了,甚至在线办理。据我所知,成都的人社局就是全程在线办理,扫描了相关证件上传就行了。
如果不是地级市市区,那极大概率上(还是省份不同政策不同),地级市人社局收到你的档案以后,就会通知你所在的县级人社局去取你的档案,然后等你处理的时候,要先去县级确实档案在这,再去市级人社局开证明,然后再回县级办理手续,这个过程需要毕业证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报道证,学位证复印件好像不需要。
我们学校这么一般,档案馆都有毕业生档案去向在线查询功能,输入个人信息,能查询你的档案邮寄实时情况,以及最后的接收情况。我就不是地级市市区的,我们地级市人社局还有一个自己的档案去向查询系统,什么时候收到了你的档案,什么时候转交给你们县级人社局了,都能查到。
关于档案的事情还有别的问题,我也没弄懂,在本篇文章里我都只是勉强弄懂了毕业时档案转移接收的问题。其他问题如果以后弄懂了以后再更新。
如果你是亲自去办理的,办完以后,工作人员会把你的报道证也放到你的档案里边,作为你新档案的一部分,但如果没放应该也没事,因为我前边说了,有的地方直接在线就办理了,在线办理肯定就没把报道证放进去。
在这里讲一下我关于自己人事档案的故事,不感兴趣的可以直接拉到下个一级标题。
我们毕业答辩那天,答完辩就要我们去确认档案接收单位,只有单位名称,没有详细地址,然后在后边签字。我应该是发到CZ市人才中心,表格也没有问题。
然后档案邮寄那天,叫学生去帮忙,是我同学去的,我没有去,就是整理档案,然后密封好,贴上邮寄单。然后我这个同学呢,就专门留意了一下我们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的档案,然后发现我的出问题了。
我应该是邮寄到HB省CZ市的XXXXX街道,接收单位是CZ市人社局,然后邮寄单是JL省CC市ZZZZZ街道,接收单位还是CZ市人社局。我当时就蒙蔽了,学校给我搞错了。我前边说了,当时让我们签字确认,只确认了接收单位,没有详细地址,后边想来,应该是你确认接收单位以后,他们根据单位直接生成的邮寄单,所以这是学校的问题,而且整个学院就我的错了!!!这是幸亏去帮忙整理邮寄档案的是我同学,他发现了告诉我了,要不然现在我的档案说不定就失踪了。
然后我就跟辅导员说这个事,她开始还给我说当时都签字确认了,意思问题怪我。我又给他说明白了以后,辅导员让我给他发一个新的地址。。。。我也是干过一点行政工作的,他这个说法就是纯粹的怕负责任,大家都是只确认接收单位自动生成邮寄地址,我的不但出问题了,现在还让我自己提供邮寄地址???我当时很想怼他,不提供新地址让他给我处理,但我也不想扯皮了,百度了一下发过去了,但第一句话也是撇清责任。
其他人的档案第二天就发走了,我的不知道比他们晚了几天。
之前的沟通是通过电话,他没搞清状况,一直怪我说当时签字确认了,现在又和他说有问题,一直在推脱。
然后还有个小后续,我不是说我们学校档案馆可以在线查询档案邮寄情况吗,我因为这个事怕再出问题,就每天查一次,一直没有我的记录,我以为是没有更新信息,后边一问同学,他们的早就能查了,然后我就又去找辅导员,他说给我更新邮寄单以后没更新网上信息,他去找档案馆处理一下。。。然后过了两天才终于查到了。。。
我到现在还觉得是我毕业前得罪了人,有人故意搞我。就像我上边说的整理入学档案一样,打印邮寄单这些工作还是有很多学生能接触到的。
2.团组织关系
组织关系是虚拟的,是“关系”。档案是“档案”,是实体。组织关系和档案不一定要在同一个单位,没有硬性要求。
团支书负责班里的团组织关系转移,根据你们的户口信息开团组织关系转移介绍信,这个信一看就很不正规,连编号都没有。
接收团组织关系的应该是乡镇街道一级的团支部,拿着介绍信去团支部,团关系已经全国联网了(团员系统可以以个人身份登录),工作人员在网上给你接收了,基本就没问题了,介绍信回执我到现在都没邮回去,我觉得已经没必要了。这么说是因为网上转关系是纸质介绍信的现代化升级版,是替代纸质介绍信的。还给你开纸质介绍信是因为不确定你的关系接收地有没有接入网上系统,如果没有接入网上系统的话,就需要纸质介绍信,如果已经接入系统了,你在网上转了以后,学校那边系统显示你已经转出了,你老家这边系统也在系统上已经确认接收了,纸质介绍信的作用完全被网上系统代替了,所以我觉得就没必要了。(很多地方在网上接收关系还是要必须要看你的纸质介绍信才给你网上接收)
团组织关系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团员身份最多是作为一个过渡身份,团员身份方便入党,流程好走,如果你不打算入党,团员身份可以说是什么用都没有,而且共青团员是到了28岁自动脱团的。
这里再说一个知识点,你入了党,但你还没到28岁,其实你这时候又是党员又是团员。
3.党组织关系
普及一下党组织关系的重要性:只要你入了党,你就算是党员了,人事档案里边也有你的党员档案,党是一个组织,你不能失联,大学毕业了,你肯定不归大学管了,如果你没有转移自己的党组织关系,你的党组织关系就属于一个悬空状态,而党章规定,失联半年属于自动脱党。你可能不太理解自动脱党怎么了,就像你当初入党都是稀里糊涂入的一样,你可能会觉得别人没入党不也好好的,我脱党了就不是党员了,和别人一样也没什么。别人没入党,别人一直是群众,你脱党,你是入了党又脱了党,不一样。后边会出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问题,我举一个例子,你打算考公务员,报名时问你的政治身份,你如果填群众,等你入职以后调你档案,你档案袋里有党员档案,你怎么说。你如果填党员,等你入职以后要你把党组织关系转过来,你去哪转???自己伪造介绍信??而且,我国还有一项特殊制度,政审,考研考博要政审,考公务员也要政审,政审现在没有以前严格了,但这个制度是还没有被取消的,同样的,政审的时候,不管你怎么说你的身份,都有矛盾。每年考研大军都有这种情况,复试都过了,政审没过(当然,政审没过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不能去读研。
如果非主观意愿脱党,比如半年失联自动脱党,可以把党组织关系补回来,要写检查,反思自己没有党员意识,要去你入党的单位开证明,然后写各种材料,各种跑部门。如果你不怕麻烦就这么干。
上边我说的人事档案转移,抛开我这个极小概率的意外情况,其实非常简单,基本不存在问题,人社局接收到了档案,你拿报到证过去办个手续就得了。
但这个党组织关系,根据我的真实经历以及周围人的真实经历还有网上的案例,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乱的,整个一团乱麻,这个事情也是我搞了时间最久,最头疼,遇到问题最多的事情,并且这些问题根本不是意外情况,是全国范围内各个地方都存在的。
相对于人事档案接收单位和团组织关系接收单位,党组织关系接收单位就不一样了,你要自己去联系,你要找一个肯接收你关系的党支部。你联系到的支部肯接收你,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其余的都不重要,什么单位性质,支部级别是县级或者乡级,支部所在地是哪里都不重要。夸张一点举例,哪怕你联系到的这个党支部是非洲一个村里的党支部,你人也不在非洲,只要他是正规党支部,并且同意接收你的关系,承认你转到了他们支部,你就可以转到那里。等你以后涉及到党关系问题的时候,你再从那里转出去就行了。
组织关系是虚拟的,是“关系”。党员档案是“档案”,是实体。组织关系和档案不一定要在同一个单位,没有硬性要求。
20200530更新:1.如果你毕业时是正式党员,已确定工作,最好是把党员档案和人事档案都放在户籍所在地的人才市场,单独把关系转到公司党支部(一般大公司才有)或者公司所在地党支部,例外情况是你工作稳定能干到退休或者是公务员,这时候应该是把所有档案都放在工作所在地更好。2.如果你毕业时是正式党员,未确定工作,一般是转回自己老家的党支部。3.如果你毕业时还没转正,只是预备党员,那你必须把党员档案和党组织关系调到同一个单位,这样后边才能发展你转正。4.如果你大毕业时只是个积极分子或者发展对象,那恭喜你,你们学校单纯的在耍你,毕业时是积极分子(或发展对象)=球都不是,去了新地方,没人认,如果还想入,就得从积极分子开始重新发展。此次更新的前两条只是建议,关键还是在于支部肯接收。
如果你是省内转组织关系,并且已经确认党支部肯接收,那就很好办了,开好了介绍信带过去办理就行,甚至都不需要开介绍信(四川省内转党组织关系已经实现省内无介绍信,其他省份不明),直接网上转过去就好了。
介绍信制度也是我国特色人事制度的一部分,同样在信息化的现代显得有些落后,不同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的遥遥无期,党组织关系介绍信信息化已经有所进展。但纸质介绍信制度还没有被完全取代,所以纸质介绍信的效力依然存在。(原因看我上边在团组织关系里边写的)
党组织介绍信是一页三联,一联是转出支部的存根,一联是介绍信主体,一联是介绍信回执。三联都有一致的编号,第一联和第二联有转出支部的骑缝章,第三联是等你办理好转移手续以后,由接收支部盖章,邮寄到转出支部。第一联根本不给你,第二三联给你。党组织介绍信是由个人保管的,个人办理,个人邮寄。第二联是主体,需要填这些信息:名字,年龄,身份证号,党费交至日期,介绍信抬头,转入的具体支部,介绍信有效期(最长三个月),介绍信开具日期。
介绍信抬头和转入的具体支部这两个信息是要找你的转入支部确认的,由他们提供。一般具体支部就是“XXX村党支部”“XXX街道党支部”,抬头种类就多了,有的是“XXX组织部”有的是“XXX委员会”有的是“XXXX党支部”。
跨省转党组织关系就难了,太难了,我先简单说一下,不同于团组织关系已经实现了全国联网,党员系统并没有全国联网,每个省内部都是联网的,有些省份好像也能互联,但绝对是全国没有整个连通的。
跨省转党关系,只能拿着纸质介绍信去接收支部在系统上手动补录信息,然后把回执邮寄回去,学校收到回执才能手动把你的关系解除。
1.没有支部肯接收,这是最难的,其实,不管你工作没有,把关系转到以下几个地方都是相对合理的:户籍所在地支部,户籍所在地人才中心,公司所在地支部,常住地支部。他们都会踢皮球,基本都不会很痛快的接收,这时候,你就要自己掂量一下哪边的口风相对最松了,找相对最好说话的办。据我了解,人才中心应该是踢皮球最严重的,因为转到人才中心办理的是一般是流动党员,不知道具体原因,但他们对想要办理流动党员的人就是极其刁难。
2.开好了纸质介绍信回去,接收支部很可能说信没有问题,但必须要网上收到了你的资料才能接收。这可能是这个工作人员不懂,也可能是故意为难。前边说了,党组织关系没有全国联网,有些跨省的没法网上转关系。
总之,遇到任何情况,任何搞不定搞不清的情况,直接打12371党务问题咨询电话,记得加公司所在地或者老家的区号,找他们解决,他们会指导你。还有县级组织部和市级组织部电话,这个电话就每个县市都不同了,一般是县级组织部就行。组织部是一个县所有党支部的上级部门,组织部最低设定到县级。还有12380,这个电话是党务举报电话,据说主要是举报党内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的,但我觉得,如果基层一直刁难你,让你落实不了自己的党组织关系,可以考虑打这个电话举报一下。
我下边讲讲我落实自己的党组织关系的整个坎坷流程,其中会说明我咋知道这么详细(都是血和泪换来了,开玩笑),那真的是打爆了电话,跑断了腿。
毕业前,学院支部让我们去联系转入的支部,我妈帮我先问了村里,村支书说他这边没问题,能接收,但是村支部接收党员要过乡镇支部审批,乡镇那边要求必须是村里常住人口才肯接收。所以转到村里就不行。
然后考虑挂在市级人才市场,弄成流动党员(流动党员只能在人才中心办理,不需要每月开会,但还是要和指定联系人保持联系),当时我的人事档案还没发,我只知道学校默认给我发到了地级市,不知道地级市收到我的档案就会发到县级人社局。市级人才市场说,我不是市区居民,他们不能接收我的党组织关系。所以市级人才市场就不行了。
县级人才市场的工作人员是我整个坎坷流程里边接触过的最牛逼的工作人员,皮球踢得最远。他们先是说,可以接收我的党组织关系,但我的党员档案必须也挂在他们那里,我就去找辅导员,问他能不能把档案接受地改成我们县,辅导员说不行,只能到市级(我觉得辅导员说的也不对,但我无从考证),可以在落实档案以后让他们走公对公程序把我的档案调过去,然后我就在网上查,还找我妈去县级组织部问,要来了县级组织部工作人员的电话,最后得知,档案放在哪里和关系放在哪里没有必然联系,我妈就又去找县级人才市场说这个事,他们就没再说必须档案在他们才行。他们这次说了一个更牛逼的理由,那个工作人员说他不知道如果要转到县级人才市场的话,介绍信抬头应该怎么写,他还给同事打电话问,同事也不知道。他最后给了我一个抬头“XXX县党支部”,我到学校党务老师那里填,说不确定对不对,党务老师和我说差一个字都可能不接收,让我再确认一下,然后我这次直接给县级组织部打电话,问他如果要转到县级人才中心抬头该怎么写,这个工作人员给我说应该是“XXX县XXX委员会”,然后我把这个报给了党务老师,开了介绍信。
然后开好了,等我毕业了,把信邮给我妈,让我妈帮我落实一下,到了县级人才中心,他们又说了一个更牛逼的理由,他们说,他们支部在七月初刚刚改了名字,所以我的介绍信报废了!!!我当时真的想打电话直接骂人了。我和他们要新的名字和抬头,不能不落实啊,然后他们见我这么坚持不放弃,他们又想了一个更牛逼的理由,他们说,就算办理了流动党员,也必须每个月回来开一次会,我和他们说,流动党员名字就很简明,就是为了居住不固定的党员提供的,怎么还必须每个月开一次会呢。他们和我说,上边怎么规定是一回事,下边怎么做又是一回事。
然后我就懵了,我就马上改口,说那我回家吧,这样就能每个月参加一次会议了(我知道只要我把关系转过来就行,反正他不能让我脱党或者私自给我转走,我当时想先转过来再说后边)。然后他们又说,如果在老家常住,就不能办理流动党员了,他们也不能收了,只能转去村支部了。我™的当时真的想一拳打到他脸上。
我只能再去问村里,村支书和我说那就转到村里吧,和我说了抬头和具体党支部,开了新介绍信回来,然后去乡镇党支部办理,乡镇党支部工作人员说信没问题,但必须等网上接到了我的党组织关系才能接收,他说跨省有点慢,一般是十个工作日左右,让我等等。我当时就说,我也没听我们学校老师说过必须在网上转啊,而且团员系统自己有账号,能登陆,党员系统听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自己登录了,但我觉得也有可能是学校统一给我们转出来了。一等就是一个多月,乡镇这边一直接收不到,我沉不住气了,就去问学校党务老师有没有网上给我转出去,党务老师先说跨省不需要网上转出去,我说我老家这边必须这么要求,然后党务老师说给我查查,他还给我普及了个东西,叫数据转换区,大概意思就是党员系统跨省的操作要经过数据转换区,但数据转换区也是一个隔离区,在这里边的东西除了省级组织部谁都看不到,他后边给我查了,说我的已经发到数据转换区了,但他也不知道是到县级人才中心还是到乡镇党支部了(我觉得是毕业第一次填信息到了数据转换区,就一直卡死在这了,看老师意思这个系统根本不是他操作的,新介绍信是这个老师开的,所以系统上就算转出去了,也是转到原来地址),到数据转换区他就不能进行任何操作了,除非又退回去了。
然后我就想可能是根本不过数据转换区,一直卡在那了。还有可能就是发到县级人才中心了,如果真到了这,有两种处理可能,一种是人才中心接收一下再给我发到乡镇党支部,第二种就是他们原路给我返回去,但这个数据转换区过一下要这么久,他给我返回学校,学校在给我重新发过来,过两次数据转换区,我还搞个屁。还有人才中心这群人只会踢皮球,找他们等于自找麻烦,就算他们能给我发到乡镇党支部,估计他们也故意给我原路返回去。
我这时候已经崩溃了,为了一个党组织关系已经心力交瘁了,甚至做好了被迫脱党的心理准备。
然后我就为了这个事专门回老家了,回老家先去问乡镇党支部,果然还没收到,然后实在没办法了,给12371打电话,我一开始是想让他们帮我查一下我的关系在党员系统里到了哪,说明情况以后,工作人员直接和我说,跨省接收党组织关系根本不需要在网上接收,网上也收不到,有纸质介绍信就行!!!!!!!
然后我第二天就又去乡镇党支部,我和他说12371工作人员都说不用网上接收,他竟然和我说“他们怎么说没用”!!然后他还和我说,他们半年前就在网上接收了一个邻省转过来的,还一直坚持说必须网上接到才行,还劝我回去等,我再回去等,新介绍信就到期了啊。
我就当着他的面打12371,这次接电话的换了一个人,他也说不用网上接收,如果乡镇一直拒接,让我找县委组织部,我就准备打县委组织部电话,然后乡镇党支部这个人就和我说别打了,他在微信上问一下,最后得知果然不需要网上接收,有纸质介绍信就行!!!!我其实心里非常想骂人的,但我不敢骂,还是毕恭毕敬的陪着笑脸,其实心里已经骂了他们无数次了,早点问不就完了。
然后他就在党员系统里边,按照我的纸质介绍信内容,填了一个电子介绍信,然后和我说办好了,让我去和我们村支书说一下,介绍信回执他只给我扣了一个章,没有签字,没有写日期,但就算这样,我当时还是非常开心的,搞了三个月,终于算是基本搞定了。
(20191227更新:今天下午学校给我打电话过来了,说我的回执有问题,信息不全,让我问清楚了发给他们,很着急,今天之内发给他,我问他需要哪些信息,他说是“报道日期、转入党组织名称、经办人、经办人联系电话”,我上边一段说了介绍信回执没有签字没有写日期,我就打电话给当时的乡镇党支部的人说明情况,他没有推脱,电话里直接告诉了我具体姓名,然后日期我没有问他,我给学校反馈的是我开介绍信的那天的真实日期。更新这段是想告诉大家,介绍信回执的签字和日期一定要让负责人填好啊!!!)
(20191227更新2:因为我怕邮寄丢了或者以后再有问题,为了防止扯皮,我把我每个步骤的介绍信都扫描了保存在U盘里,包括第一次开废了的介绍信和第二次新介绍信,但唯独忘了扫描保持介绍信回执,因为我当时觉得我接收手续都办好了,回执就不重要了,谁知道今天因为回执又接到了学校的电话。大家注意关键资料的备份!)
村支书那边根本没有网络系统,乡镇支部也没通知他,只有我主动找了他,和他说了一下,他就说知道了就完了。
村支部不只是开民主生活会什么的,村里很多事都是党员开会决定的,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我没打算在村里当村官,所以不打算参与村里的事,而且我后边还要去外地找工作,以后也不能参加会议,我只想一直交着党费,保持我的党员身份就行,虽然我知道我不开会是违反了党员规定的,但看我这个坎坷流程,就能理解,我真的没有办法了。你不能说因为一个党组织关系就把我固定在村里种地吧。其实我现在还有一点担心,因为听村书记的意思,每次开会的会议记录都会上报,而我们这好像对党员是否参会查的有点紧,我怕我一直不去开会,村支书会不会把我忘了,然后把我无声无息的除名了。。。。。。。如果真这样,我也没有办法了,我只能认栽自动脱党了。
又过了一阵子,我专业的支部书记(不是党务老师,党务老师整管整个学院党务)催我,和我说我的党组织关系还挂在他的支部,让我赶紧转出去,这里说的也是网上的党员系统,我和他大概解释了一下就算还挂在支部我也没办法,我已经把介绍信回执交给党务老师了,他也没懂。他还催了一个深圳的同学,深圳的那个同学也是纸质介绍信开过去的,网上也是收不到,但他拿纸质介绍信办转入手续很顺利,一点曲折都没有。
县级人才中心就根本是纯粹的踢皮球,不负责任,尸位素餐,乡镇党支部可能是真不懂,但他说话的语气一点也不客气,还说12371“他们怎么说没用”,而且不管是懂不懂,没办成事也是事实。
我们学院党务老师,12371工作人员,县级组织部工作人员是明白人。就连我们专业支部书记(是一个辅导员)都不明白。
基层办事真的是难得让人头皮发麻,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去哪办。